肌酐高吃黄芪和什么搭配好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各种原因造成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的床综合征。可导致肾脏明显萎缩,不能维持基本功能,临床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慢性肾衰竭早期的症状大多比较隐匿,由于肾脏有非常强大的代偿能力,一般轻微的损伤基本上感觉不到改变。

一些患者在肾脏疾病进展至一定程度时,会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如厌食、乏力;有些患者早上出现眼睑水肿,久坐后双下肢出现水肿,在活动后水肿会消退,有人觉得可能是因为睡多了或是久坐引起的症状,通常会被忽略;有的患者也会出现夜间盗汗、小便量及夜尿增多。

在肾功能衰竭早期可通过药物治疗,如改善循环系统,降低血清肌酐,促进肾功能的修复,促进肾脏的代谢。在肾功能衰竭的晚期,通常采用透析。西医治疗的同时往往会采取中医辅助治疗,平时注意饮食,改变生活规律,限制钠盐摄入等。如果您病情得到控制,往往也能延长寿命。

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3期阶段,病人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下肢灼痛等症状。也经常有骨痛和抽搐。治疗一般需要更加关注病人的呼吸频率、精神状态和贫血程度。还需要观察病人的肌肉抽搐和口腔粘膜溃疡。如果此时不及时进行治疗,尿毒症很可能会发展。中药治疗主要侧重于健脾补肾、解毒化瘀、除浊等,不仅能补虚、保护正气,还能促进毒素排出。

老人肌酐升高被查出肾衰竭,中医用一方剂化瘀泄浊,肌酐稳定

病例:患者xxx,女,64岁,当时因脾胃不好,胃部不适,恶心想吐。到医院就医,检查发现血压高、血糖高、血肌酐高,被诊断为肾衰竭,开始用激素类西药治疗,使用激素后症状好转,但出现激素副作用,担心继续吃药会加重病情,想到中药副作用小,就转向中医药治疗。

患者在北京某医院中医门诊就医,患者精神尚可,检查血压、血糖有所下降,血肌酐较高,血肌酐值 425umol/L,处于慢性肾衰竭3期。患者自述睡眠不好,腰酸乏力,胸闷胃胀,食欲减少,大便干结。观察舌头舌色黯红,舌苔黄腻。诊脉脉沉,是血瘀夹杂湿热的表现。中医辩证为脾肾亏虚、浊淤中阻,治疗既要补益脾肾,又要化瘀泄浊。用一经方为基础化裁加味,组方药:丹参、金银花、太子参、川续断、生黄芪、生地黄、山药、炙大黄、广木香、当归尾、山萸肉、竹叶等多种中药,水煎服。使用部分西药控制血压、血糖等症状,辅助饮食营养调理。

服药3个月后复查,身体症状缓解,自觉睡眠安稳,食欲增加,复查肾功能血肌酐值 308umol/L。表明中药方有效,继续中药方基础上化裁,治疗3个月复查,身体症状基本消失,患者自觉身体无不适感觉,舌象好转,复查肾功能血肌酐值 175umol/L。此后的坚持用药,坚持定期复查,不定期进行中医药调理。调整生活方式,病情逐渐稳定,复查血肌酐在正常范围,能正常生活,从事轻体力劳动。

专家点评:老人没有明显典型症状,偶然发现肾衰竭,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控制稳定,延缓了肾病发展的速度,因而避免了近期发生尿毒症。中医治疗起了很大的作用,研究发现,活血中药比如丹参、当归尾等,有助于改善肾脏血流量,延缓肾脏缺血性损伤,白术及山药等,可增强抵抗力,修复病变的肾脏上皮组织,延缓肾病进展。

如何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

专家表示,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方法包括非药物和药物两方面。非药物方面主要包括避免劳累、感染、戒烟、减少酒精摄入,控制体重,防止重或者肥胖,降血脂,锻炼和适当的体力活动。药物治疗应控制高血压,应用血管紧张素II转换酶拮抗剂降低尿蛋白,积极地通过药物纠正贫血,纠正钙磷代谢紊乱,都可以延缓肾功能的损害,也可以减少心血管合并症和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患者需要定期到门诊去复诊,及时调整必要的治疗方案。

坚持优质低蛋白饮食。肾病患者高蛋白饮食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要以优质低蛋白饮食为主。优质蛋白可来自牛奶、鸡蛋、瘦肉等动物性蛋白,而不是植物性蛋白。长期坚持优质低蛋白饮食,对于保护肾脏,延缓肾病进展有重要影响。

积极治疗原发病。由于高血压、高血糖会加重肾脏负担,控制好这些原发病可保持肾病病情稳定。肾病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将血糖、血压和血脂控制在达标范围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