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黑科技查询出行信息


几个人可以分享一辆专车,但如何分享一辆公交巴士?换句话说,公交车本来就是公众分享出行工具的理念。但公交车在今天的“分享经济+移动互联”时代会有怎样的创新?

在今天车来了App的全国发布会上,人们注意到来自武汉光谷的元光科技公司经过落地实践,车来了App不仅已经在实时公交领域排位全国第一,这一产品更让佛山公共交通分担率上升至35%。

分享经济大热的今天,“互联网+出行”早就是资本关注的焦点。春节后不久,滴滴出行在新一轮融资中再次拿到10亿美元资金,估值已超过200亿美元。而阿里对神州专车运营主体公司优车科技近30亿元的战略投资也于近日完成,阿里占股10%左右,此轮融资完成之后神州专车估值近300亿人民币。

“互联网+出行”其实代表着大交通出行领域的变革和实践,天上飞的如航旅纵横、地上跑的如滴滴、Uber等,包括订票类App,几乎所有与出行相关的细分市场都已经被创业、资本所渗透,但很有意思的是,使用人数最多却变革最少的“洼地”就是实时公共交通出行。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与专车变革相比,公共交通出行虽然有政策的支持,但难在如何把公共交通与移动互联进行有机结合,这不仅需要技术实力,更需要对公共交通体系以及运营的理解,也可以说,这一领域天然就有门槛。

现在,发展公共交通已经成为缓解城市交通的重要方向,车来了App显然更符合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但公共巴士如何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如何用分享经济理念改造公共交通?这正是车来了App的独特创新,甚至在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公共交通领域,也有着最不为人知的移动互联黑科技。

先后获得了雷军、徐小平、阿里等投资的车来了App在三年积累之后,今年要向市场全面出击,出行类产品的最后一块版图争夺战已经打响。

“理想的城市,不是穷人也开车,而是富人也坐公交。“车来了CEO邵凌霜带领团队致力于公共交通App产品的背后,还有着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的更大格局。

车来了CEO邵凌霜

格局: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成为“情绪工具”

从国家战略发展层面上看,2012年,国家交通运输部将北京深圳武汉等15个城市,列为全国公交都市建设的示范城市,建设时间为5年左右。交通运输部同时决定,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全国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之后扩容为87个,几近包括全国所有大中城市及经济强市。

在航空、高铁、专车类出行工具如火如荼的竞争之同时,位于创意产业集群中心——武汉的“中国·光谷”的元光科技创始团队于2013年研发了实时公交手机查询软件“车来了”。

经过三年的努力拼搏,今天的车来了已覆盖全国66个城市,服务4000万用户,据统计,车来了每天为大众的公交出行节省约11分钟时间。用邵凌霜的话来讲,“当等公交不再是苦事,公共交通出行选择率会上升,之后影响的则是公共交通分担率”。

与车来了有着深度合作的广东佛山交通运输局,在发布会上也以数据证实了证明了车来了努力的成效。据介绍,车来了在佛山用户近200万,合作至今,佛山公共交通分担率上升至35%。这一数据的背景是,在公交都市的衡量标准中,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为45%,没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为40%。

即使把其他出行领域涵盖的用户数量做总和计算,实时公交出行所能惠及人口基数与前者根本不在一个数量极上,这源于公共交通在整个城市出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车来了的实践也证明,使用车来了对用户的功效,则不限于效率提高。

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超过50个城市面临不同程度的拥堵。城市越大拥堵越严重,接踵而来的问题是:时间浪费;环境污染,和幸福感降低。邵凌霜说,“车来了主要的使用场景是室内查询及站台查询。在室内查询时,它是个时间效率工具,但站台查询,我认为这种场景之下的车来了,是个情绪工具。”

从媒体有关公交出行的多个报道显示,不分寒冬仲夏,人们候车时间普遍在20分钟左右。超过1小时的候车情况也时有发生。使用车来了,用户能精准获取公交车辆行驶途中的相关信息,如时间路况乃至发车频次,包括车辆在途数量等,这意味着可以吧用户不确定的等待,转化为确定的等待,候车时间大可进行合理安排之外,特殊时间段也能有效降低候车不安全感。

身家12.6亿美元的推特合伙人杰克多西每天坐公交穿越旧金山去公司,因为公交便捷,这才是我们期待中的理想城市。车来了的大格局就体现在,这个团队不仅把车来了当成一个产品来运营,更当成是改善城市生活、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方向。

战略:从出行信息站到出行大社区平台

向“互联网+”转型、用新型分享理念成为平台级产品,这是车来了的战略打法。

如果说,车来了在这三年致力于面向个人,满足用户出行、实时路况、用户和用户之间交通信息服务,用流行的观点研判,这还仅仅是+互联网的层级,即对传统出行产业进行物理意义的互联网化改造。而实时公交产品内涵的另一项服务,即面向宏观的决策分析,如对城市线管规划、乃至交通拥堵成因进行分析,对异常道路或异常站点等进行数据挖掘,并将数据用于交通管理调度及相关决策,目前还处于需要深耕发掘期。

邵凌霜认为,如果“+互联网”指向的是物理变化,是对已有行业进行信息化,那么“互联网+”则是利用互联网,来改变已有行业的运作方式。这对服务城市数目最多、用户数极为庞大,实时数据存量惊人的车来了而言,其目标就是从“+互联网”向“互联网+”转型。也可以说,做好了“+互联网”准备的车来了,向“互联网+”的延展自然也会加速。

车来了可以利用用户提供的查询,对公交及交通规划等实际运作过程,进行改善。邵凌霜举例说,比如车来了可以看到用户发生查询的位置,为此车来了可以知道用户步行到车站需要经过哪些路段,距离多少,这对于合理优化站点位置,将有很大帮助。也就是说,车来了除了将公交信息提供给用户,还可以更多地利用用户产生的数据,对现有公交行业产生影响。这就是车来了在互联网+领域提升拓展服务的可为之事。

车来了的另一个战略级创新则是公交出行的新型分享理念——用户互助共享以及司机共享。在车来了的共享模式中,车来了企业本身、用户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可以做到常态化,企业得到了用户的帮助,完善了自己的基础数据,而用户在得到了企业提供的出行信息之同时,将自己亲身的体验过程及动态实时发布到平台上,让其他用户第一时间得知出行的实际动态。

这一分享思路推出之后,不足三个月,在车来了发起此项活动的5大城市,平均每天约10万人参与分享,涉及路线800多条。这些基于场景进行自主分享的用户,用户们成了活雷锋、公交侠。目前,车来了已在尝试拓展共享范围,从用户共享扩大至司机共享,真正是将共享进行到底。

用户共享、司机共享,这才是真正体现移动互联时代精髓的“共享”模式。现在车来了正将这一共享模式继续扩大,从最开始的车来了单方面提供出行信息服务,发展到今天用户帮助车来了完善大量基础城市数据维护工作,甚至更大的一个潜在吸引用户成为铁粉的用户间互助共享的深耕模式日益被发掘出来。

不仅仅是共享,在车来了的发展中,还发现另一个现象,即数据显示,用户使用车来了搭乘公交出行的时间平均达30分钟左右,但大量的时间内从事的动作基本局限在聊天、游戏等方面,考虑到车来了用户普遍年轻化的特点,邵凌霜也产生了拓展平台服务内容的设想,为车来了的广大年轻用户提供对他们事业乃至生活更有针对性帮助的内容,除了必要的生活服务类信息之外,如果能邀请学者专家作家入住车来了平台,专门为用户们提供有利于他们成长的信息和知识。

目前,这种为用户提供“专享”服务的探索还在尝试中,寰寰姐认为,当从简单的出行信息站向企业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共享与专享并举的发展路径中,未来的车来了有可能发展成为社区大平台的形态。

马薇薇的主持诙谐幽默,在介绍具有学者气质的邵凌霜时说,这是一个用清纯外表包装的“狠角色”,全场大笑。

战术:用黑科技深挖护城河

采访中,邵凌霜坦诚,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车来了运营以来压力极大的一年,随着出行领域其他门类的竞争相对固定化有序化,面对庞大的公交用户群体,深不可测的市场潜力,出行类领域的战略价值洼地引来了以百度为代表的巨头的关注。

面对早在2012年就宣布要提供实时公交查询服务的百度,车来了唯有努力拓展,别无选择,在先后得到雷军、徐小平、袁岳天使投资,以及阿里宽带、东方宏道三轮投资后,车来了在2015年进入发展的加速期,城市覆盖数及全国用户总数等,在2014年15个城市及1000万用户的基础上,实现跳跃式的3倍左右增长。

在邵凌霜眼中,2016年仍是不轻松的一年,随着巨头的纷纷进入,出行类产品二次发力的势头很明显,虽然目前在涵盖城市数目上与车来了尚有差距,但巨头们的体量优势,平台的综合协作效应,都预示着出2016年出行类产品的竞争将呈现白热化态势。

虽然竞争加剧,但车来了显然更有信心,这不仅是车来了已有三年积累和实践,更重要的是,车来了还有黑科技。

因为信息化服务基础薄弱,数据质量差别大,因而精准就成为公共交通领域的核心命脉。为此,车来了针对每个城市都摸索出自成一套独特的强大算法,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时,能充分享受到精确出行的便利,不仅如此,车来了另有黑科技在手。据邵凌霜介绍,“我们在车辆轨迹挖掘和分析方面,高出同类产品很多,比如公交车车头经常会调来调去,需要好几分钟才能明确方向,但是车来了在每辆公交车驶出站点的时候,就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方向,包括线路。在去年,车来了将识别速度还提升25%。”

车来了还将人工智能用于公交系统,正在尝试将深度学习用于公交时间预测,使车来了的使用精确度再提高层级。

据邵凌霜透露,车来了将2016年发展目标设定为:覆盖全国100个城市,包括香港。同时用户实现倍数增长,达到1亿,日活1000万。可见,车来了今年要打一场硬仗。

默默耕耘三年,车来了已经成为出行的标杆,已是众矢之的。但车来了的优势也极为显著,不仅有先发优势,更有“互联网+公交”以及全民分享的战略和手握黑科技的切实战术,在即将到来的“互联网+出行”最后一块版图战争中,车来了已经准备好。

在车来了的布局中,更让人思考的是,车来了不仅有基于公交系统的独特创新,更有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大格局。富豪坐公交、明星也做地铁,让每一个人轻松出行。生活在一个理想中的城市,这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

=================

读者可以在百度百家、腾讯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博客、UC自媒体平台、新浪微博等各大专栏查看李瀛寰的文章更新。

“李瀛寰”(ID:),是覆盖超过1000w人的联盟成员之一,2013年十佳自媒体、2014年、2015年年度最有影响力自媒体,2015年微博十大科技观察大V。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